福建有個神奇的好地方歷經數百年從不澇
入汛以來,武漢、新鄉、南京等多個城市開啟了“逢雨看海”模式。長江中下游流域多地已成澤國。
咱大中國的排水系統堪憂告急。
然而,剛剛結束的福建之行,刷新了我的三觀。真沒想到,在閩西的大山深處的永定,竟然還有如此神奇的土樓-承啟樓,自建成到現在,歷經三百多年,從未發生過內澇。
請跟隨小魚的文字以及圖片,一起來揭開這里的的重重迷霧吧!
江氐祖孫三代人歷經八十一年,建成家族之城
在永定的第三天,正逢臺風“尼伯特”登陸。當時我正在參觀被譽為福建土樓王的承啟樓。土樓之外,狂風暴雨,大雨傾盆;土樓之內,排水系統正常運轉,有條不紊,讓人稱奇。
在承啟樓,在幸認識了土樓第二十九代媳婦-盧姐。盧姐很是熱情,給我講述了土樓的諸多故事。
承啟樓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高頭鄉高北村,為圓形土樓,共四層,直徑73米,占地5376.17平方米。底層墻厚1.5米,二層墻厚1.3米,三層墻厚1.1米,四層墻厚0.9米。全樓共有400個房間,最多的時候住過80多戶人家,800多人。
明崇禎年間,承啟樓的第一代樓主江集成,帶領4兒子,20孫子,祖孫三代人歷經八十一年的努力奮斗,于康熙48年(1709年)竣工終于建成這座巨大的江姓家族之城-承啟樓。
相傳在建造過程中,凡是夯墻時間均為晴天,直到下墻枋出水后,天才下雨,承啟樓人有感于老天相助,所以又把承啟樓稱作“天助樓”。
土樓邂逅了上千個臺風,卻從未發生過內澇
據了解,每年登陸或影響福建的臺風約有六七個。受臺風影響時,福建多地多數時候伴有暴雨,甚至是大暴雨或特大暴雨,極易引發洪水和內澇。
承啟樓所在的永定區,離東海海岸線的直線距離約120公里左右,每年都會受到多個臺風的影響。但承啟樓歷經三百多年,邂逅了上千個臺風,卻從未發生過內澇。這是因為承啟樓有著獨特的強大的排水系統。
雙子座的小魚是好奇,提出請盧姐帶著去看看土樓的排水系統。
盧姐介紹,江家祖先建造承啟樓的時候,用大卵石壘了五米深的地基。并將墻腳用大卵石砌至最高洪水位以上,這樣可以一來可以確保土墻不被水浸泡,使墻腳更為堅實;二來在梅雨季節時,也能起到防潮的效果。
小魚立即提出質疑,卵石墻腳是否很容易被撬開呢?
盧姐笑著說:“當年,江家先祖在墻腳施工中,命令工匠在砌筑土墻的外側面時,有意將大卵石的大頭朝內小頭朝外,這樣砌筑的墻腳在壓上厚重的夯土墻之后,想從外面撬開大卵石是極其困難的。”
于是在承啟樓的外墻,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,那大卵石砌成的墻角,用手觸碰,非常地堅硬。
承啟樓的墻身,則是以生土為主要材料,就近取黏性較好含砂質較多的黃土,摻上些許黏土夯成的。在夯筑過程中,還將杉條或長竹片作為竹筋夾在夯土墻之中,以增強墻體聯結拉力。
承啟樓,用了整整八十一年才完工。這需要多么強大的細心,耐心以及用心呀!
圍著承啟樓走了一圈。承啟樓的墻身大都非常完好,只有東面的墻身略有剝落。盧姐解釋道,那是因為每年臺風都是從東面登陸的,東面受到風和雨水的影響最大,但對墻體的整體無任何影響。
三百年后的今天,承啟樓的墻體仍固若金湯,樓內的居民們安居樂業。來參觀的朋友們無不稱奇。
天人合一 讓眾多城市打臉的土樓排水系統
客家土樓的排水俗稱出水。
據說風水中對“出水”也是講究繁多?图“出水”的原則通俗來說就是:不直出、不橫出、不后出,要向前曲折如蛇、繞邊彎轉、緩緩暗泄出去。
因此,承啟樓的出水均按風水理論,條條匯聚,一個總出口,暗溝彎曲,繞邊轉折而去。
承啟樓的排水系統外部根據地形、水流設置散水通道,內部則沿大門走向設置主排水道及檢修孔。整個排水系統七彎八拐,十分復雜。在水流出建筑之前,必須在門廳地下曲折三次,求得“去水有情”,不致于泄氣漏財。排水口和暗溝注入水塘口的位置,都是由風水先生根據主人的生辰八字、房子方位、四周地形來決定。
承啟樓的排水系統還采用了虹吸的原理,非常的科學,外小里大,遇到再大的暴雨也能排出去,這讓我們不得不佩服300多年前江家先祖們的智慧才干。